Blog 攝影札記

2011至2012年間,因為攝影,我重新沈思、品味人生,並首次嘗試以文字描繪所思所悟,期盼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時光的流轉裡,看見簡約之美,體會生活真滋味。停頓數年後,2016年我重新開始我的攝影札記,希望透過分享自身的學習經驗,讓大家都能開心的拍照,為生活增添美好的回憶。

看不懂的才是藝術?

國立臺灣美術館兩年一度的「2016台灣美術雙年展」開展一個多月了,上星期二終於湊了個熱鬧、看展去也。其實看展之前,心裏已有些不祥的預感,因為「一座島嶼的可能性」這個主題所代表的意涵是什麼呢?我已經有些困惑了,果不其然,花了近兩小時觀展,有看但沒有懂... 正覺沮喪之餘,發現了這個藝術講座「一座島嶼的可能性-側翼觀察」,二話不說,立馬報名參加,而這篇文章,就是當天聽講時筆記下來的重點。

主講人廖新田博士以平易近人的小故事開場兩個小時的演說:阿嬤跟阿公到國美館看雙年展,走了走,看又看,阿嬤說,這個展我都看沒有,阿公回說,啊!就是看不懂的才叫做藝術呀... 廖博士在觀眾的輕笑聲中接著自問,身為一個「行內人」,是否真能說自己一定都看得懂當代藝術呢?答案是「也不見得」。哇,聽到廖博士如是說,不僅佩服他如此簡單自然的拉近了與聽眾間的「藝術」距離,也頓時放下心中的巨石:「原來我看不懂是情有可原的呀...」。

演講筆記

廖教授進一步以下列「認知的取得與文化符碼的運作方式」簡單圖解我們如何「看得懂」!

具體而言,當我們在面對文化物或藝術品時,如果已經對眼前的主題有一定程度的瞭解(也就是前備知識),當下我們自然能夠解碼、欣賞,以及更進一步分析、內化這些作品。舉個例子來說,我們人人都具備欣賞風景畫或是靜物畫的能力,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有機會觀賞風景及桌上擺置的物品,所以當我們站在這些作品前面時,自然而然能用以前的經驗來解碼眼前的藝術品。

在進入雙年展的觀察之前,廖博士又給我們兩個觀念:

  1. 白色立方體 (the white cube)的規矩與限制。傳統博物館的展示形式不外乎是將美麗精彩的畫作等藝術品掛在館內的白牆(猶如白色立方體,此名因此而來)上,供人欣賞,法國著名文化人 André Malraux 在1970年代就曾出版《無牆的博物館》一書,企圖推倒這些牆面的限制,讓觀者能更自由的與作品互動。
  2. 純粹的凝視(pure gaze)。當觀者面對傳統藝術作品時,習慣站在她的正前方來凝視、欣賞,這雖然是學院裡面藝術欣賞的一種方式,但絕非唯一方式;談起當代藝術,因為多是開放性的主題與媒材,希望能成就屬於全民的藝術,藝術與非藝術的界域不僅越來越模糊,傳統藝術的欣賞模式也不見得適用。

有了上述的認知,廖博士接著以當代藝術的角度帶領我們重新欣賞國美館內的「2016台灣美術雙年展」: 

  • 前備知識:解放我們觀者需有完善的前備知識,有時前備知識反而是阻力而非助力
  • 凝視:不用再站在特定的「對」的位置觀看
  • 場域:關心社會、文化等議題,「美」不再是主題
  • 促成因素有下:

1. 視覺震撼(希望能達到當頭棒喝的目的)
2. 生活環境的改變:此次30位參展藝術家中,超過ㄧ半是1980-1990年代,解嚴後才出生、成長的藝術家
3. 藝術的界定與目的與以往不一樣了,要跨入生活
4. 創作的素材從傳統的畫作等,轉變到在生活環境裡面能取得的材料(如環保素材)
5. 從繪製(painting) 到製作(making)
6. 科技作品的誕生(例如觀者對於創作者作品的疑問也成了創作者的素材)
7. 博物館、美術館展覽系統的改變

談起這次雙年展的主題「一座島嶼的可能性」,廖教授反倒建議我們用讀一首詩的方式來看這主題,並以自己對台灣的地理想像來填空。而這裏的「島嶼」,完全沒有政治的意味在內,純粹是一張地圖,也是我們對於文化歸屬很重要的的概念,意即我們用「島嶼」來呼應全球的潮流,並進行地方性的創作。

最後,因為時間有限,他僅挑出幾件作品詳述他所認知的創作理念:

  1. 現成物拼裝:是藝術發展很重要的系統,不僅可以展現現成物造型之美,對工業商品的反思,也表達對環保議題的重視
  2. 軟雕刻:藝術家邀約觀者進入藝術品,並與之產生互動
  3. 當代書法:焦點將著重在以手揮舞在牆上的韻律
  4. 鐵窗景觀:凌亂的美感,也是對日漸式微的文化表達情感
  5. 「訊息」:作為一種媒體,挑戰其藝術性與否的看待

以上所有圖片來源:國立台灣美術館官方網站

感想與收穫

當代藝術從創作到展覽,各層面的出發點皆跟傳統藝術有很大的不同,而我上次看展時仍以傳統的觀展方式,試圖解讀出各項作品的涵意,當然是徒勞無功的啊。當代藝術品可說是讓收悉的東西陌生化,而陌生的東西熟悉化,呈現出來的作品亦不再是傳統想像中的「美的饗宴」,藝術品可能是創作者提出問題的方式,也可能是他(她)希望觀者深思的主題,感覺起來,一切都是一個過程、一種經歷,當代藝術的主題與素材也會隨著世界的變化而隨之改變,因此,我得提醒自己不應該用「過去」所累積的一丁點美學眼光來欣賞這次的展品,反而應該以更開放的態度與心靈,從不同的角度試圖切入這些藝術品的內涵。如果仍然看不懂,走進說明看板讀讀作者的旁白應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如果仍然不得其門而入,那麼就摸摸鼻子,微笑經過吧,畢竟,傳統藝術我都不敢說我看得懂了,何況是當代藝術呢!

Take it ea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