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慢慢欣賞的「王信攝影展──另一種目線」
上週五台北一日遊,最主要的行程之一就是去觀看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另一種目線──王信攝影展』。很可惜我將近四點才到,距閉館只剩下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剛好足夠走馬看花看完一圈,建議朋友們至少要留兩個小時的時間,慢慢觀展。另外,我也先將此次看展自己小小的心得寫在前面,展覽中有北美館為了這次展覽特別拍攝的紀錄片,片長約10-15分鐘,一定要花時間看完,裡面有許多寶貴的內容,看看攝影師王信如何談她自己對報導攝影的期許,也可聽出一些端倪,為何她在1980年後不再紀錄原住民的文化、生活,當然還有她與數十年前被攝者間互動的紀錄片,我雖然看過一遍,其中有些內容很可惜沒有當場記錄下來,回家後想要重看一遍,致電北美館詢問後才知道因為著作版權的原因,該紀錄片並沒有在別的管道或平台播放,著實有些扼腕,只能擇期再重回展場觀看了...所以各位朋友們,看展時可別錯過了哦!
據瞭解,王信目前僅舉辦過六次個展,『另一種目線—王信攝影展』是她第一次在美術館舉辦的個展,也是她耗時ㄧ、兩年準備的大型回顧展,集結了她攝影生涯中具代表性的14個主題與系列、600件作品,並透過作品計畫與創作時間雙軸,「呈現長年來點滴記錄了一些台灣社會與人文環境的變遷」。值得一提的是,在展覽廳入口擺有攝影展的導覽書冊,一定要記得拿一本,裡面詳列出展覽的十四個主題,不過,北美館也很貼心的提供王信攝影展導覽書PDF檔案,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觀展前先一睹為快哦!
王信生於1942年,原本學的是畜牧學科,年近三十時轉學攝影,並因為敬仰報導攝影權威尤金·史密斯(William Eugene Smith,1918-1978)的個性及精神,開始了她的報導攝影之路,主要的報導攝影創作時期在1970年代及1980年代。王信認為「報導攝影的基本精神是本著人道主義的胸懷,透過攝影去揭發問題。在一個民主開放的社會裡,報導攝影可提供一種刺激和反省,形成輿論,推動、改革社會,因而受尊重。對報導攝影者而言,開攝影展是下下策,它應該與印刷媒體結合,才能廣泛地報導而實踐它的良知與力量。報導攝影能使人們回顧那些被我們稱為原始的、落後的,未開發的土地與上面自然純樸的人性,而有所反省。」
王信的「蘭嶼‧再見」是我感受特別深刻的系列影像,粗粒子中帶著低沉的氛圍,呈現她在1974 - 1975年間兩次到蘭嶼拍攝所集結的系列作品,最令我感動的是她在2012年重回蘭嶼,並與當年入鏡的雅美族人相認,還有他們彼此的對話與互動也在展場中以紀錄影片的方式呈現出來,我明顯感受出王信有一種令人敬佩的人道關懷與堅定的心懷。
關於「蘭嶼‧再見」,攝影師張照堂在1984年1月23日自立晚報的〈瞬間定影〉文章中這麼提到:
『王信的「蘭嶼‧再見」兩年前在日本展覽過,部份作品曾先後斷續地在國內刊物發表;可是當你在展覽會場中面對這一整組「真正的」原作時,才覺察心中無止的感動與感傷。感動於王信長時間的投入,孜孜不倦地記錄雅美山胞的生存面貎,這些民國六十三、六十四年的影像,十年之後重讀之下,愈發覺得親切與感傷。王信用一種粗粒、低調的感覺,表達了那種單純、獷樸、原始之美,質感統一、意念一貫,兼顧了報導與創作之實,非心胸沉著、眼光遠闊的攝影工作者所能擔當的;在天、地、大自然的孕育下,王信告訴我們雅美人的毅力或無奈、苦楚或希望。我倒覺得,這些照片也應該在蘭嶼展覽一次,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面貎,也許興奮、也許驕傲、也許感傷、也許沉默;但有時候,影像應該回到它的原生地罷,就算是一種回饋或禮讚。 王信在去年中還有一項彩色攝影展,是她在印度、尼泊爾的旅遊記錄,她稱那是剎那間印象的個人主觀感受,與「蘭嶼‧再見」的長時間觀察的心態有所不同。不管如何,嚴謹的態度、著眼的取向、人文精神與藝術美學要求的一致,王信總是不失一專業攝影家的本色,值得欽佩與學習。』(資料來源:Wikipedia)
除了系列報導攝影,王信也有展出不同類型的作品,她並說:「另一類是即興式的單張照片,是我閒暇旅遊中,隨興隨手按來的,是屬於感性唯美的。對景我特愛雲和海,對物我想抽離它的抽象意念。從事攝影工作14年,雖然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耗在「報導攝影」上,但是我最近發覺第二類作品也累積不少。整理過去的作品,可以看出自己的走向。」
最後,我以王信這次展覽的展出感言結尾,除了能更加了解攝影師之外,也提醒自己要學習以更寬廣的心懷來拍照!
「攝影的本質在記錄」
「展覽也希望讓大家瞭解學攝影不是只要學習如何操作相機而已,還要學習如何觀看與了解事物,另外也能藉此理解什麼是系列報導攝影。」
「我一向不願把攝影只當做個人表現的東西,對我而言,攝影的功用和價值是在它的記錄和報導性上,它是不是個人的藝術並不重要。」